Skip to content

宋史演义-经典1

  • by

《宋史演义》摘抄与感想。

23 thoughts on “宋史演义-经典1”

  1. 夏主德明,有子元昊,性极雄毅,兼多智略,常欲并吞回鹘、即回纥。吐蕃诸部,称霸西陲。

      嗣竟引兵袭破回鹘,夺据甘州,德明嘉他有功,立为太子。元昊且劝父叛宋,德明不从,且戒元昊道:“自我父以来,连岁用兵,疲敝不堪,近三十年间,称臣中国,累沐锦衣,中国可算厚待我了,此恩怎可辜负?”

      元昊咈然道:“衣毳氈,事畜牧,乃我蕃族特性,丈夫子生为英雄,非王即霸,奈何羡这锦衣,甘作宋朝奴隶呢?”

  2.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3. 富弼出使契丹:
    六符道:“我主耻受金币,定欲关南十县,南朝何不暂许通融?”弼正色道:“我朝皇帝尝云,为祖宗守国,不敢以尺地与人,北朝所欲,不过租赋,朕不忍两朝赤子,多罹兵革,所以屈己增币,聊代土地。若北朝必欲得关南十县,是志在败盟,借此为词。澶渊盟誓,天地鬼神,共鉴此言,北朝若首发兵端,曲不在我,天地鬼神,恐不肯受欺哩。”正襟危论,如闻其声。六符道:“南朝皇帝,存心如此,大善大善。

  4. 翌日,契丹主宗真,召弼同猎,引弼马相近,婉语道:“南朝若许我关南地,我当永感厚谊,誓敦和好。”仍是欺人之语。弼答道:“北朝以得地为荣,南朝必以失地为辱,两朝既称兄弟,怎可一荣一辱呢?”舍理言情,语益动人。宗真默然。

  5. 宋朝欲合约于西夏元昊,契丹此时要攻打元昊,并且意识到要向宋朝打招呼,但是欠缺的是联手宋朝,孤军奋战,虽然占有优势,但是被元昊诱敌深入,打败,实乃智商欠佳,料想如果联手宋朝,结果必然不一样。
    而仁宗收到契丹书报后,作壁上观,派人打探契丹夏实情,依据占据结果做出裁决,确实明智。

  6. 所谓红颜祸水:
    元昊一代枭雄,却眷顾红颜,元昊因看上属下 遇乞的 老婆 没藏氏,便借机宋朝的反间计将 遇乞杀死,占有了没藏氏,而打败契丹,合约宋朝后,和没藏的关系更加亲密。导致 老婆 野利氏嫉妒羡慕恨。

    碰巧太子宁宁哥的老婆 没移氏族,被元昊也看中,趁机将其掠入自己的室内,导致宁宁哥和野利氏对其怨恨增加。
    于是,宁宁哥趁着狩猎之际,箭射元昊导致其重伤,虽然野利氏和宁宁哥被抓住杀死,并且没藏氏的儿子宁令哥继位西夏太子,但是元昊因此而丧身,结束了夏的强盛,一国之兴败,源于男人只好色,实在不值。

  7. 宫内职称:
    是古代皇宫对妃子的称呼,类似贵妃等,是一种称谓。
    周朝:《周礼》记载: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秦: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记录.
    西汉:经几朝皇帝修订,后宫名号有十四等级:昭仪、婕妤、婧
    婕妤

    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
    东汉:只有四级: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三国魏:妃嫔名号十二级: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开始复古,沿用《周礼》体制,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媛、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齐: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其下还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与陈相同
    北魏: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若干,没有记载具体名号。
    隋朝:独孤皇后死后才制定后宫名号体制,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称女御。
    唐朝: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惠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宋朝:没有一定的体系,特别是宋徽宗,创造了许多古怪的称号。一般的情况下初入宫称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递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充仪、充容、婉媛、婉仪、婉容、顺容、贵仪等等不一;皇后以下等级是妃: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一个名号一个人,没有多出来的“妃”(宋高宗的母亲是贤妃,就是后宫第三位,仅次于皇后和贵妃)。
    辽: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没有级别,以下无名号。
    金: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以下与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学汉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称“妃”,没有名号等级,就是姓氏+妃。
    古代妃嫔

    古代妃嫔
    明朝:跟随元朝风气,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号也只有“妃”一种,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敬妃、宸妃、庄妃、虞妃等等,贵妃等级最高,淑妃、贤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个“妃”,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
    清朝:清朝的妃嫔分得比较细致,仅次于唐朝。皇后以下的,皇贵妃一人(因顺治董鄂氏,所以皇贵妃等同于副后,并且是贵妃或妃快去世时,皇帝为安慰她们才会封为皇贵妃),贵妃两人(同时在位),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与庶妃无限制。
    婕妤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的钩弋夫人专用的称为,地位仅次于皇后,在汉元帝时仅次于皇后和昭仪,魏晋南北朝时期尚在九嫔之列,唐降之九嫔之下,明在妃,嫔,昭仪之下,属后宫第五等。

  8. 古代重男轻女,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表示他将来是做官的。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

  9. 越数日,琦独入内廷,向英宗问安,英宗略谕数语,便道:“太后待朕,未免寡恩。”

      琦遽对道:“古来圣帝明王,也属不少,独称舜为大孝,难道此外多不孝么?不过亲慈子孝,乃是常道,未足称扬,若父母不慈,子仍尽孝,乃得称名千古。臣恐陛下事亲未至,尚亏孝道,天下岂有不是的父母么?”

      英宗不觉改容。嗣英宗疾已少瘳。命侍臣讲读迩英阁,翰林侍讲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天下事,即拱手讲解道:“舜起自侧陋,尧乃禅授大位,天下归心,万民悦服,这非由舜别有他术,只因他孝亲友弟,德播远近,所以讴歌朝觐,不召自来呢。”

      借史讽主,语重心长。英宗悚然道:“朕知道了。”

  10. 韩琦、曾公亮,因富弼张昪,俱已外调,枢密院不能无主,拟迁欧阳修为枢密使。修微有所闻,便进与琦等道:“皇上亲政,任用大臣,自有权衡,公等虽系见爱,但未免上凌主权,此事如何行得?”琦等乃止。果然英宗别有所属,召入文彦博,令为枢密使。又擢权三司使吕公弼,使副枢密。公弼先为群牧使,时帝尚未立,得赐马甚劣,商诸公弼,欲转易良马。公弼以为未奉明诏,不敢私易,竟谢绝所请。至是英宗擢用公弼,公弼入谢,英宗道:“卿前岁不与朕马,朕已知卿正直了。”这是英宗知人处。
    ==============
    因此,做人处处都要正直,不管对于正义,邪恶之人,都会对你尊敬,抑或赏识。因为不管好坏人,都能希望一个
    正直的下属为其卖命。

  11. 黠(xia 二声)佞(ning 四声):聪明狡猾,巧言谄媚之人。
    彀:
    彀,张弩也。――《说文》
    彀弓弩,持满。――《汉书·周亚夫传》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孟子·告子上》
    通“够”[can]。如:彀不上(够不上;达不到)

  12. 宁登瀛(ying 二声),不为卿;宁抱椠(qian 一声),不为监。
    1).登上 瀛州 。犹成仙。 明 郑若庸 《玉玦记·祝寿》:“拚酩酊,算此乐人间,不减登瀛。”
    (2).见“ 登瀛洲 ”。
    (3).登上瀛台。 清 代新进士及第授官仪式之一。《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 安公子 ﹞一心只想飞回去见着父母……无如明日便是传胪大典,紧接着还有归大班引见,赴宴,谢恩,登瀛,释褐许多事,授了职便要进那座翰林院到任。”
    抱椠
    读音:bao qian
    解释:拿着书写文字的板片。指著述,写作。
    出处:
    1,梅尧臣《正仲见赠依韵和答》:“生平好书诗,一意在抱椠。”
    2,刘克庄《送居厚弟》诗:“吾灾因抱椠,子咎在埋轮。”(埋轮:指不畏权贵,直言正谏。)

  13. 宋制,进士第一人及第,往往仕至辅相,士人尤以登台阁,升禁从为荣。尝编一歌谣云:“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可见当日人心,趋重科第,更艳羡台阁,所有出兵打仗的将士,就使孙、吴复出,颇、牧再生,也看做没用一般呢。

  14. 讣告(fù gào)也叫讣文,又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15. 升遐shēng xiá
    帝王死去的一种说法
    晋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及升遐后,羣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

  16. 天不假年:
    成语 天不假年
    发音 tiān bù jiǎ nián
    解释 假:借。天公不借以寿命。指寿命不长。
    出处 清·平步青《霞外裙屑》卷六:“予以先生此考,为一生心力所瘁,成以行世,足为读史者一助,惜天不假年,积四十六年之岁月,仅成全史三之一。”
    用法 作宾语;指寿命不长
    示例 常有人感叹李贺天不假年,否则艺术上再磨练的成熟些不知能达到什么境地。
    反义词 天假其年

  17. 帷薄不修
    渴求以·贾谊《新书·阶级》:“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来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渴求以·贾谊《新书·阶级》:“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来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成语 帷薄不修
    发音 wéi bó bù xiū
    解释 帷薄:帐幔和帘子,古代用以障隔内外;修:整饬。男女不分,内外杂沓。指家庭生活淫乱。

  18.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琦奉旨陛辞,神宗向他流泪道:“侍中必欲去,朕不得已降制了。但卿去后,何人可任国事?”假惺惺做什么?琦对道:“陛下圣鉴,当必有人。”神宗道:”王安石何如?”情已暴露。琦复道:”安石为翰林学士,学问有余,若进处辅弼,器量不足。”平允之论,莫过於此。神宗不答,琦即告辞而去。

    熙宁改元,即令安石越次入对,神宗问治道何先?安石答称:”须先择术。”神宗复道:”唐太宗何如?”安石道:”陛下当上法尧舜,何必念及唐太宗。尧舜治天下,至简不烦,至要不迂,至易不难,不过后世君臣,未能晓明治道,遂说他高不可及。尧亦人,舜亦人,有甚么奇异难学呢?”语大而夸。神宗道:”卿可谓责难于君,但朕自顾眇躬,恐不足副卿望,还愿卿尽心辅朕,共图至治!”已经着迷。安石道:”陛下如果听臣,臣敢不尽死力!”言毕乃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