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
句解:说没有空闲时间学习的人,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不会好好学习。
原文: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句解:修养身心,最上等的是保养精神,其次是保养身体。
原文: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句解:谚语说:抵御寒冷没有比穿厚重的裘衣更好的了,止息他人的诽谤没有比提高自身修养更好的了。
原文: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句解:人大部分都没有坚定的毅力,贫贱时就恐惧饥寒,富贵时就耽于逸乐,于是他们只忙于眼前的事物,忘掉了建立长久的功业。
原文: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句解:君子遇到困难的事,一定会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从而提高自我修养。 原文: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句解:只有自己品行端正,才能感化别人;只有自己恪尽职守,才能令人信服。 原文:稍知自省,便觉一己克治不尽,哪有余力责人。
句解:稍稍知道反省的人,便会觉得自我克制很不容易,哪里还有余力去苛求责备别人呢!
原文:少有所得,则欣然以天地之美为尽在己,自以为至足,乃是自暴自弃。
句解:稍稍有所收获,就盲目乐观,以为天下美好的事物都存于自身,并自满自足,这是自暴自弃。
原文:知学则居贫无怨,学而深于道,则安贫能乐。常人贫则怨,小人贫则乱。
句解:知道学习的人处于贫困之中而毫无怨言,通过学习就能深入地理解道理,从而安于贫困之中而自得其乐。普通的人一旦贫困就会牢骚满腹,而品德卑劣的人,一旦贫困就会肆意妄为。
原文:真英雄炼性慑心,假豪杰任才使气。
句解:真正的英雄修炼心性、收敛内心,假冒的豪杰肆意妄为、意气用事。
原文: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也。使我有此事也,彼虽不言,必有言之者。我闻而改之,是又得一不受业之师也。使我无此事耶,我虽不辨,必有辨之者。若闻而怒之,是又多一不受言之过也。
句解:诋毁我的话,可以认真听取,而对诋毁我的人却没有必要过问,假使我确有其事,那么即使这个人不诋毁我,别人也会说。我听到这些诋毁的话,认真思考并加以改正,就如同得到了一位未拜门的老师,假如我没做过那些坏事,即使我不予申辩,别人也会为我申辩。如果我听了诋毁的话就勃然大怒,等于又增加了一条不虚心接受批评的过失。
原文:人之德我仇我,直至公待之。以德报怨,过矣;一饭必酬、睚眦必报,隘矣。
句解:不管别人感激我抑或是怨恨我,都要以平和与公正的态度来对待他。如果以感恩之心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就过分了;而接受了别人的一碗饭就一定要报答、与别人发生了小小的摩擦就一定要报复,就显得心胸狭隘了。
原文: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句解:在闲暇时,努力学习,忙起来,会受用无穷。安静时,要常常思考,行动时,会有所帮助。独处时,要自我检讨,面对众人时,就会心胸坦荡。
原文: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句解:人在世上活一天,假如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件善行,或者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那么这一天就算没有虚度。
原文:人不易知,然为人而使人易知者,非至人,亦非真豪杰也。
句解:人不容易被彻底了解。假如做人容易被别人彻底了解,就不是修养深邃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原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句解:闭门修身仿佛隐居山林,静心读书放佛随处净土。
原文:其志定者,其言简以重;其志俭者,其言质以实;其志刚者,其言果以断;其志直者,其言明以厉。
句解:意志坚定的人,他的语言简练而且庄重;志向淡泊的人,他的语言朴素而且务实;意志坚强的人,他的语言沉着而且果断;内心直爽的人,他的语言准确而且严肃。
原文: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句解:多多牢记先哲的处世格言,胸中才会有主见,冷静观察别人的行为,眼前就都是自己的借鉴。
原文:犯而不校最省事。
句解:不去计较他人对自己的冒犯是最省事的。
原文: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句解:闲暇时,要警惕偷懒,办事时,要戒除慌乱。
原文: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句解:患病之后再吃药,混乱以后再治理,就犹如口渴才凿井,临阵才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原文:不乐损年,长愁养病。
句解:心情郁闷能会减寿,长期忧愁便会生病。
原文: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句解:错误和过失都是自己招来的,人的本性容易轻易许诺。
原文:鉴貌在乎止水,鉴己在乎哲人。
句解:照出容貌取决于静止的水,检讨自身要求助贤哲的人。
原文: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句解:不应以衡量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原文: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句解:英雄俊杰不是天生的,男子汉应当发奋图强。
原文:不服一人,与逢人便服者,皆妄人。
句解:对每个人都不佩服和对所有人都佩服,这都是愚妄的人。
原文:当官临事,切戒躁急。躁急,则先自处于不暇,何暇治事。
句解:为官的人遇到事情,切忌急躁,一旦急躁,就会使自己手忙脚乱,哪里还有闲暇处理事情呢?
原文: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句解:君子在小事上严格自律,从不用小事来苛求别人。
原文:将欲论人短长,先顾自己何若。
句解:要想议论别人的优点与缺点,要先检讨自己做得怎么样。
原文: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句解:学习的最大好处在于自我努力,改造自己。
原文: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不得学;既得学之,患不能行。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有三种忧虑:未曾听到的道理,担心听不到了;已经听到的道理,担心学不到手;已经学到手的,担心不能付诸实践。
原文:君子以果行育德。
句解:君子用果断坚毅的行为,来培育高尚的品德。
原文: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句解:不加固栋梁,它就不能撑住房屋的重量。
原文: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
句解:奖赏不给予德才兼备的人,刑罚不对准残暴凶恶的人,因此德才兼备的人就得不到鼓励,也不能打击残暴之徒的嚣张气焰。
原文:勇者可令进斗,不可令坚持;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乱;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财;廉者可令守分,不可令进取;信者可令持约,不可令应变。五者,圣人兼用而材使之。
句解:可以命令勇敢的人前进战斗,不可命令勇敢的人坚守不出;可以命令稳重的人稳固防守,不可命令稳重的人进攻敌人;可以命令贪财的人攻取城池,不可命令贪财的人分发钱财;可以命令廉洁的人坚守本分,不可命令廉洁的人进攻夺取;可以命令守信的人坚守约定,不可命令守信的人随应变。以上五个方面,都圣人都要分别采用并根据下属的才能而是用他们。
原文: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即观其所受,贱即观其所为;视其所患难,以知其所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观其仁;振以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则人情可得矣。
句解:观察人的方法:高贵的人观察其举动,富有的人观察其施予,贫穷的人观察其所受,卑贱的人观察其行为;根据其所面对的困难观察其勇气;用欢喜和快乐感动他的内心以观察其操守;把财务交给他管理以观察其品德;用恐吓威胁他以观察其气节。这样就能获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