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晋书》50条名言

  • by

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译文】

情感由回忆而生,不去回忆就不会有情感生出。

2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

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帝纪·第一章》

【译文】

积累善行几年,知道的人很少;

但只要有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3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

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

——《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译文】

高妙言辞辉映很远,像明月光辉;

深远含义回环舒展,像秀丽岩石垒积。

4

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

【译文】

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从一开始就要小心慎重。

5

不忘故乡,仁也;

不恋本土,达也。

——《晋书·列传·第三章》

【译文】

不忘记故乡的人是仁义之士,

不留恋本土的人是旷达之人。

6

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帝纪·第三章》

【译文】

我们成全一个人的德行很轻,而拯救天下人的功德很重。

7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

故我清静而人自正。

——《晋书·帝纪·第六章》

【译文】

用行动而不是言语来打动别人,用行动而不是说教来回应上天,

因此我清静无为而百姓行为端正。

8

穷猿投林,岂暇择木!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译文】

身处困境的猿猴投奔森林,哪还顾得上选择树木的好坏呢?

9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晋书·列传·第六章》

【译文】

别人如果不尽自己心意,可以据情宽容;

如果不是有意相害,就可以用道理说服。

10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

——《晋书·列传·第八章》

【译文】

自我贬损者做事有余力,自高自大者只会越发糊涂。

11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译文】

时代无英雄,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

12

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晋书·载记·第十三章》

【译文】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

13

正其末者端其本,

善其后者慎其先。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译文】

要想端正树枝的末梢,首先要端正树木之根本;

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在开始时小心谨慎。

14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

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

【译文】

飞龙遨游天空中是凭借云雨的气势;

帝王要振兴国运,必须依靠良臣的辅佐。

15

兵者诡道,善因事变。

——《晋书·帝纪·第一章》

【译文】

用兵之道,崇尚诡诈,要擅于根据形势而有所变化。

16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译文】

学习对人的重染,比色彩对图画的涂抹更为重要和明显。

17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晋书·列传·第八章》

【译文】

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才干学识,从而获得别人的敬仰,不要不学无术、假装自己很有本事而妄自尊大。

18

喜怒不形于色。

——《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译文】

内心的喜怒哀乐从不在脸上表现出来。

19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

——《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译文】

谈论虚无玄妙之语,不觉天色已晚;

登山临水以游乐,忘记了自己正在慢慢变老。

20

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

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译文】

不把自己看得更高才能驾驭外物,

不把自己看得更重才会得到人们的敬仰。

21

从善如顺流,

去恶如探汤。

——《晋书·列传·第五十七章》

【译文】

听从善意的劝谏顺畅如水流过,

疾恶如仇态度严厉如水沸腾。

22

安上在于悦下,

为己存乎利人。

——《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译文】

若想安于上位必须使下属高兴,

若为自己考虑则必须先对他人有利。

23

掷地,当作金石声。

——《晋书·列传·第二十六章》

【译文】

扔在地上发出钟磬般的声音。

24

貂不足,狗尾续。

——《晋书·列传·第二十九章》

【译文】

古代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封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替貂。

25

饥则附人,饱便高飏。

——《晋书·载记·第二十三章》

【译文】

饥饿了就依附于人,喂饱了就振翅高飞。

26

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译文】

桂树林中的一根枝条,昆山上的一片碎玉。

27

未知鹿死谁手。

——《晋书·载记·第五章》

【译文】

不知谁能猎取到鹿。

28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

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译文】

不是成就事业困难,而是得到贤才困难;

不是得到贤才困难,而是使用贤才困难;不是使用贤才困难,而是信任贤才困难。

29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译文】

实施法令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制定法则要有一定的标准,宠信别人也不要过分。

30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章》

【译文】

秦军失败后,听到风声,听到鹤叫,都以为是晋朝的军队赶来了。

31

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无由。

——《晋书·列传·第三章》

【译文】

要想社会安定,振兴教化,不采取先使人民富裕,同时再加以教育的方法,是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遵循的。

32

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译文】

人在道义上首先应该遵守的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33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译文】

阮籍虽然说起话来玄妙高远,但他从来不褒奖或贬低任何人。

34

勿以己才而笑不才。

——《晋书·列传·第五十四章》

【译文】

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笑话别人的短处。

35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章》

【译文】

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就没有安宁。

36

备预不虞,古之善教;

安不忘危,圣人常诫。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译文】

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事前就要有所准备,这是古代好的教诲;

安定时不要忘记危险,是古代圣贤对我们的告诫。

37

并官省事,静事息役,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

——《晋书·列传·第十七章》

【译文】

合并官府衙门,减少扰民官吏,节减公事,停止徭役,

从官府到百姓上下同心,集中全力发展农业生产。

38

图匮于丰,防俭于逸。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译文】

在物资丰富的时候,就要为匮乏时谋划;在安逸的时候,就应该想着节俭。

39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晋书·志·第十六章》

【译文】

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使军队强大使粮食充足。

40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晋书·列传·第四十一章》

【译文】

民心所归依的,只有道德和仁义。

41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译文】

求学的人,不用担心才学比不上别人,而应该担心自己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

42

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

何必见安道邪!

——《晋书·列传·第五十章》

【译文】

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

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43

积一勺以成江河,

累微尘以崇峻极。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译文】

把一勺一勺的水汇集起来就能形成江河,

把细小的尘土堆积起来就能够形成高山。

44

思危所以求安,

虑退所以能进。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译文】

时刻想着危险来求得安宁,

考虑退让以求得进步。

45

安身莫尚乎存正,

存正莫重乎无私,

无私莫深乎寡欲。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译文】

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保持自身的廉正;

要做到廉正就必须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利益;

而要真正做到无私,必须控制个人的欲望。

46

生于乱世,

贵而能贫,

乃可以免。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译文】

人生于动荡的时代,

能抛弃富贵而甘于贫贱,

才可免去祸患。

47

荆山之璞虽美,

不琢不成其宝。

——《晋书·帝纪·第二章》

【译文】

荆山所产的璞玉,

不经过雕琢便不能成为宝器。

48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列传·第三十九章》

【译文】

过于刚直则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49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译文】

我不能为取得五斗米的俸禄向权贵者低三下四,小心谨慎地为小人做事。

50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晋书·列传·第三十二章》

【译文】

我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立志消灭敌人,

常常担心祖逖比我先起来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