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来自于Mac的投资建议分享

我的2021年的投资策略。
两个组合:全天候+价值投资,但会把资金大量倾向价值投资。

全天候方面,月初进行了再平衡,配置作轻微调整:
1、股票估值在高位,低配股票
2. 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上升压力很大(已经没有什么下降空间了+有经济复苏预期),对股票的对冲作用减弱,低配国债
总的来说,我2021最担心的系统性风险是市场利率上升。这一方面会杀股票估值,另一方面国债也会下跌,股债不仅不会对冲还会共振。不过全天候的核心其实是无论你预期如何,都不要做大的调整,以不变应万变。

我今年在全天候上投入了30%的资金。后面的操作也很简单,明年年初再平衡一次就行了。


接下去说说价值投资组合。这部分我作了一些调整,投入了70%的资金,和公司的投资策略比较接近了,也方便我后面直接把这部分投资转入公司管理的基金。

去年年底, 我对公司的投资策略做了一下总结,归纳为“三级价投体系”,在方法论上做了一些细化,今年我按这个思路做我个人的股票投资。下面聊聊这个三级价投体系。

投资目标

长期投资其实是对未来认知的变现。对未来商业、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是核心,是战略问题,这个做得对不对,决定了我们的基本盘。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能够抓住一些未来3-10年比较大的趋势。剩下的操作策略都是战术问题,锦上添花,提高一点收益率。

具体到我个人的投资业绩目标,我仍然是以控制回撤为基本前提,因为这是我的全部身家,我一家子生活的钱,稳字优先。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矛盾了。投资未来成长股,通常有较高的预期收益,同时也有较高的风险。所以,风险的控制依然是我2021年的核心操作策略。总结起来,我希望2021年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仍然能抓住大的市场机会(假如有的话,没有不强求)。简单说:损失有限,收益无限。 当然,没有既要高收益又低风险的好事情,一定是有代价的。我会花一些成本在控制风险上,当市场表现平淡的时候,这个成本会大幅拉低我的投资回报,这是我可以接受的。当我抓住了大的市场机会的时候,这个成本就不值一提了。

投资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

我现在越来越信奉价值投资,但是具体怎么做,还是需要思考一番的。普通散户和职业投资者比较大的差别是在投资的系统化上,这就造成了投资业绩的不稳定。我是比较追求基于一套稳定的投资逻辑做决策的,而不是拍脑袋。因此,我进公司以来,一直在迭代我们的投资系统。 所谓投资系统就是要在逻辑上说明:买什么?怎么买?买入之后怎么办?

买什么?

既然是投资长期趋势,我的选股是从趋势的识别开始的。我把趋势分成三级,确定性不同,资金分配比重不同:

选股上,我基本上还是价值投资那一套,以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护城河为核心,做定性判断。我也很喜欢做财务和业务数据分析,但是数据分析主要是用来验证判断而非选股的指标。财务指标上,我们主要看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方面的指标,但不同Tier的公司,关注点有所不同。

关于趋势的判断,站在2021年年初这个时间点,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内,我认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符合我对T1的定义。当然,不同的细分赛道有些不同,有些赛道还在T2的阶段。
过去10年,互联网极大地改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最近听到一个词叫“线上城市化”,我觉得很贴切。腾讯、阿里、谷歌、FB、亚马逊、苹果、微软这些公司,不像传统的商业公司,更像是线上世界的一种利益共同体组织形式,他们建设线上城市的基础设施,类似线上的地方政府。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他们就开始给线上的商业活动收税了。这些公司的力量十分强大,大到了影响线下政府地位的程度,以至于去年年底,全世界都反垄断。这个进程,中国走的是最快的,美国次之,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才刚开始。我觉得线上城市化在未来10年依然会在全世界推进,我会关注那些在copy中美巨头的其它地区的地头蛇。已经成长起来的巨头,虽然会面临各种政府的打压,但是仍然具有十分稳定的赚钱能力,他们提供的服务会渐渐变成和水电气一样你离不开又感觉不到存在的东西,成为新商业时代的背景。唯一的问题是在中国这种线上城市化率非常高的国家,基础设施大跃进的时代红利快没有了。因此应用层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利用新线上基础设施解决实际生活痛点需求的公司会有很好的前景。这些巨头们也会投入这些应用的开发,以保持增长。 互联网的细分赛道上,我一直比较关注的包括:基础服务(社交、搜索)、商品和服务平台、云计算(各层面)、在线教育、自媒体

此外,我还看好AI对各行各业的改造,那是下一个类似互联网的东西,目前在从T3到T2的阶段。

我现在的股票配置如下,后面会做一些调整。

怎么买?

在确定了投资标的和资金分配之后,就是具体如何操作的的问题了。价值投资强调估值,强调留有安全边际。但是实践中,尤其是对于成长股的投资,很多估值技术是会失效的,我觉得对于公司的定性判断也十分重要。只要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式我看得懂,我就会买。因此,所有的投资标的,无论贵不贵,我先一次性建仓50%。 剩下的50%,就交给估值去决定了。

估值是价值投资的关键思维模式,我觉得最终估的准不准是个概率问题,但是做估值是帮助你理解公司的重要方式。估值的核心是理解未来现金流,要理解未来现金流,必须很清楚公司的业务和商业模式。我们通常两种思路做估值:一个是直接估算未来现金流,所谓DCF模型。另一个是通过各种比率去间接估值,传统的如P/E, P/S。 我个人更偏好用Operating Cash Flow的倍数去估值,这个倍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确定。倍数法估值我通常也是估计5年后公司的现金流正常应该是多少,然后再计算5年后值多少钱,然后再折现。 做过估值你会发现,其实利率水平(和折现率相关)对公司的估值影响非常大,理解这点非常重要。

我每个季度财报发布之后,都会对持仓的公司做一遍估值更新,不仅自己算一算,也会看看行业内的估值报告。有了估值之后,操作思路是:
1. 低估的股票:把剩下的50%直接买买满。 现在科技股普遍贵,这种情况不多。
2. 高估的股票:用50%的资金额度,去做sell put, 等待一个我认为合适的价格。Sell Put的合约期限,我是按隐市场波动率来确定的,波动率高(对应的期权费就高),我就会做比较长期的sell put,锁定波动率。通常sell put可以把闲置的资金利用起来,也有10%左右的年华收益。如果市场大跌,跌破你设置的价格,刚好被动抄底股票。去年,这是一个挺有效的策略。我估值也比较保守,所以通常股票都不会满仓,大部分股票在我眼中都是偏贵的。这让我长时间有一笔闲置资金做做sell put, 这样市场有大的波动,我的回撤也不会很大。

期权有很多复杂的模型,可以做得很深入,这也是我今年学习的重点之一。但是简单理解sell put的含义,我觉得也够一般应用。我在这个价值投资策略里,不会裸卖put, 合约的规模一定是在我想要建仓的规模之内的。

买入之后怎么办?

每年年初建完仓之后,剩下的一年就是跟踪监控各种风险了。 对于风险的管理,我是分三个层次去做的:
1. 资产配置层面,自己对宏观经济有个大致判断,然后决定股票、债券、黄金、现金的比例,这是一个以股票为主的价值投资组合,所以其它部分可以调配的空间并不大,但还是会做一下配置的,我一般会至少配置10%的黄金等其它资产,这是投资组合理论告诉我们的免费的午餐。

  1. 一些系统性风险敞口的管理。我这里最关注的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2021年,我最担心的就是利率上升,这对我投资的股票的估值会有很大影响。这个风险敞口如何对冲掉,我还没找到特别好的方案,目前正在和我们合作的投行讨论一些可能的方案。 我投资美元资产为主,受美元澳元汇率影响挺大的,所以我今年开始对冲掉大部分美元部位。 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我是通过buy put来保护的。比如我长期买QQQ(纳斯达克指数)的put,以防止市场黑天鹅造成的暴跌。通常我会在恐慌指数特别低的时候买put,这个时候put价格最便宜,比如现在。 这个策略的成本挺高的,但是可以确保我不会有大的亏损。其实不太在意回撤的,也可以不需要花这笔钱。

  2. 个股的风险管理。这个首先是定期review基本面,符合我的投资标准就长期持有,不符合就换股。这个review一般都是每个季度财报发布的时候做的。另外,就是更新估值。基于估值再看看手上的票贵不贵。对于已经满仓又很贵的股票,我会适当降低仓位(但至少留50%),或者sell call. 另外,我会定期对持仓做再平衡。这个操作,也可以修复估值上的错误,被动低买高卖。

在我的投资策略里,卖出一般是一个被动行为,很少会主动卖出一支股票。总结下来,卖出一支股票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 公司不再是我眼中的好公司,买入理由不成立。这种情况我是清仓换股。
2. 已经满仓的股票,估值又特别贵,会卖掉一部分仓位。这里的特别贵是指超过我的估值100%以上而且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贵。更多的时候,这种涨很多的股票,我是留到再平衡的时候去处理的。
3. 每季度再平衡一次,会被动做一些买卖,恢复到原先配置的比例。
4. 需要钱的时候,我会按比例卖出股票。我通常只有买房之类的要花大钱的时候,才会从我的投资里取现,这种情况,我不会卖某只股票,而是全部股票按配置比例卖。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他山之石. Bookmark the permalink. Follow any comments here with the RSS feed for this post. Both comments and trackbacks are currently closed.